2月14日,長沙理工大學副教授李靈均、廈門大學張橋保、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陸俊、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、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以及其他合作者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為指導,同步合成了鈦摻雜、鑭鎳鋰氧化物包覆的“雙重修飾”富鎳三元材料,具有優異的熱穩定性、結構穩定性及良好的電化學性能。該成果已發布于《先進功能材料》上。
業內人員都應該知道,高鎳三元材料因可逆容量高、成本低等優勢,而被公認為是最理想的下一代鋰電正極材料之一。可惜,熱穩定性差、內部結構嚴重衰退等問題,阻礙了該材料大規模的應用。因此,其需用鈦與鑭鎳鋰氧化物進行改良。
從分析鈦和鑭在高鎳三元材料表面的遷移勢壘出發,鈦摻入體相而鑭逃離至表面的狀態,為體系能量最低的狀態即穩定狀態。據相關人員表示,長沙理工等研究者合成的“雙重修飾”富鎳三元材料,在60攝氏度高溫循環150次后,雙重修飾材料的容量保持率,比純相富鎳材料提高了近兩倍。在采用全場透射X射線顯微成像對循環前/后的正極材料進行可視化研究后,它們表明“雙重修飾”可抑制正極材料二次顆粒內微裂紋的產生與循環過程中微裂紋擴展,循環后富鎳材料二次顆粒間Ni3+的不均勻分布得到了有效抑制,從而顯著提升了材料二次顆粒的結構穩定性。
總之,該三元材料的發現,將有助于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的發展。